筑牢安全防线,多方协力共促电池应用安全
发布时间:
2025-07-01
随着新能源汽车、电动自行车、便携式电子设备等产品的普及,锂电池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来源。然而,近年来频发的电池安全事故,也时刻警示我们:电池安全无小事,需全社会高度关注、共同行动。
电池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热失控风险上。过充、过放、短路、高温、机械损伤以及电池本身的设计缺陷或制造瑕疵,都可能引发电池内部剧烈的化学反应,导致温度急剧升高、冒烟、起火甚至爆炸。这不仅威胁用户生命财产安全,也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挑战。
行业与监管:标准趋严,技术护航
面对挑战,政府部门、行业组织及生产企业正积极采取行动,从源头提升安全水平:
1. 标准法规持续完善: 国家及相关部门持续出台和更新更严格的电池安全强制性标准(如GB 38031-2020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),覆盖电池单体、模组、系统的安全测试要求,并加强生产、运输、回收等全链条监管。
2. 技术创新是关键: 领先的电池企业和整车厂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更安全的电池技术,包括:
本征安全材料: 研发固态电池、阻燃电解液、高稳定性正负极材料等,从根本上降低热失控风险。
智能电池管理系统: 更精准的BMS实时监控电池状态(电压、电流、温度),及时预警并采取断电、限流等措施,防患于未然。
先进热管理技术: 优化冷却系统设计,确保电池在适宜温度下工作。
物理防护强化: 提升电池包结构强度,抵抗碰撞挤压,采用防火隔热材料阻隔热蔓延。
3. 生产制造精益求精: 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,优化生产工艺,提升制造一致性,并建立更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。
4. 回收利用规范发展: 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络和标准,防止废旧电池不当处置带来的环境与安全风险。
用户责任:安全使用,从我做起
电池安全不仅关乎设计和制造,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至关重要。专家呼吁广大消费者:
1. 选择正规产品: 购买电动自行车、新能源汽车、充电宝等产品时,务必选择符合国家标准、来自正规渠道、信誉良好的品牌和产品,切勿贪图便宜购买“三无”电池或改装电池。
2. 使用原装充电器: 匹配的充电器是安全充电的保障,避免混用或使用劣质充电器。
3. 避免过充过放: 养成良好充电习惯,避免长时间充电(尤其是夜间无人看管时)或过度放电。
4. 远离极端环境: 避免在高温(如烈日暴晒的车内)、潮湿、易燃物附近充电或存放电池设备。充电时保持通风。
5. 防止物理损伤: 避免电池受到猛烈撞击、挤压或穿刺。
6. 关注异常情况: 如发现电池或设备异常发热、鼓包、变形、有异味、异响,应立即停止使用,并远离易燃物,联系专业人员处理。切勿自行拆卸。
7. 及时更换老旧电池: 当电池性能明显下降(如续航锐减)或达到使用寿命时,应及时更换。老旧电池风险更高。
8. 合规停放与充电: 电动自行车用户应严格遵守规定,不在楼道、室内等公共区域或疏散通道停放、充电。
携手共筑安全防线
“电池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。” [可在此处插入行业协会、专家或代表性企业负责人的引言,例如:“我们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严格品控,为市场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电池产品。同时,也呼吁广大用户提高安全意识,规范使用。”]
筑牢电池安全防线,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。唯有标准先行、技术护航、监管到位、企业尽责、用户自觉,方能有效防范风险,让电池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,推动绿色出行和智慧生活行稳致远。
上一条
最新动态
2025-07-01
2025-06-26
2025-06-25
2025-03-14
2025-03-14